台灣浩鼎CEO王慧君 從病毒世界到法規策略專家心路

今年6月,長年旅居美國的王慧君出任台灣浩鼎執行長。原來在必治妥施貴寶(BMS)任職30年、已在全球藥物法規戰績顯赫的她,今年4月受前台灣神隆創辦人馬海怡之邀回臺灣演講,隨後短短幾個月內毅然海歸、加入浩鼎。她過去共開發了9種首創新藥(NCE)取得藥證批准,治療領域涵蓋愛滋病、B/C型肝炎、心血管、器官移植和癌症,尤其包括BMS明星免疫療法Opdivo,成為業界法規策略案例典範。未來她如何帶領浩鼎,備受大家矚目,然而,她更大的心願是,「不藏私、要將藥業經驗手把手帶給臺灣產業!」

環球生技月刊109期 撰文記者/彭梓涵  日期/2023-09-27

▲隨著王慧君的上任,浩鼎進入了不同的里程階段,各界也都拭目以待浩鼎的新氣象與新願景。(攝影/彭梓涵)

今年6月初,台灣浩鼎懸缺半年的執行長位置,終於確定人選,由必治妥施貴寶(BMS)腫瘤部全球法規科學前副總裁王慧君出任……。

王慧君,國內業界頗為陌生,但她在製藥業的戰績顯赫,在藥品法規策略實務上,已是跨國藥業屈指可數的行家里手。

在回臺前,王慧君有近40年時間都在美國生活,1990年她從美國聖母大學(University of Notre Dame)分子生物和病毒學博士畢業後,進入分子生物學領域殿堂的冷泉港實驗室(CSHL),以細胞週期調控的主題從事博士後研究,接著她又帶著對研究的熱情,加入外商藥廠BMS,一待就是30年。

在BMS工作期間,她歷經十次的職務轉換,從病毒學研究員起步、醫療通訊資深作者、全球標籤部 ; 再一路從全球法規與安全科學部、到國際法規部門、中國及香港法規處負責人暨執行董事,最後升任集團副總裁暨全球癌症法規科學負責人的關鍵高層職務。

每一個步履、每一次拔擢升遷,雖然都讓她肩負起更大的責任,但學習、擔當、自信,也都在王慧君一雙圓圓的眼裡,讓人看見信任與樂觀。

她在BMS任職期間,除了協助推進9款治療領域涵蓋愛滋病、B、C型肝炎、心血管、器官移植和癌症的首創新藥(NCE)取得藥證批准。最近3年半裡,她帶領BMS團隊在全球提交15種新癌症治療方案紀錄,包括2個首創新藥和13個新適應症核准。

其中,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BMS備受矚目的明星免疫療法Opdivo,就是由她經手取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(FDA),以及中國、臺灣在內等多國的藥證核准。

一項市場首見(First-in-Class)的藥物,在中國要取得批准平均至少要2~3年時間,王慧君從法規策略切入,僅僅以7個月的時間,便取得Opdivo在中國第一個肺癌適應症批准,嘉惠了病患。

然而,擁有一張漂亮工作履歷的王慧君,怎麼又會選擇從3萬人的外商藥廠,回臺加入135人的本土生技公司呢?

以跨國藥商角色回臺演講 人生轉彎進本土藥廠
事實上,王慧君長年專注在國外生技製藥,鮮少於臺灣生技產業交流露面。

去年開始,她因緣際會受到台灣新藥產業聯盟(TID)創辦人馬海怡的邀請,分享她在國際法規經驗,才開始與臺灣產業有新的連結。

退休後的馬海怡、業界口中的「馬姐」,依然心繫如何推動臺灣製藥業的國際發展,她積極透過各種社群媒體搜索和串連海內、外製藥相關的人才,王慧君也笑說,「被搜出來聯繫上之前,數十年來其實並沒有和臺灣業界有所交流。」因此,臺灣生技圈對她的背景與認識甚少。

今年4月,王慧君和轉譯科學家賴正榮同時受馬海怡之邀,回臺灣到國家生技園區等單位進行數場演講,講話語調細細、軟軟、甜甜的王慧君,分享了全球法規發展的趨勢與建議,座無虛席……。

有40多年國際藥廠藥物開發經驗的安基生技董事長黃文英,稱讚她是非常勵志(Inspirational)、精明(Savvy)、知識淵博(Knowledgeable)的人才。

在法規領域大放異彩的王慧君,自然也被引薦到正在尋覓浩鼎執行長人選的閻雲手上。閻雲為了更進一步的盡職調查(Due-Diligence, DD),甚至慕名上線來聽王慧君在TID的課程,對閻雲而言,眼前這位人士正是浩鼎CEO最佳人選,聽完課程他便馬上請馬海怡牽線。

「平常外面大公司找我,我通通拒絕掉,沒想到這次居然談出了興趣」,王慧君笑道。

這次吸引和感動她的,是浩鼎的產品線(Pipeline)與董事長閻雲「想把浩鼎帶往更上一層樓的想法」。

此外,另一原因,是王慧君一直以來就秉持「對生命科學好奇、開放不藏私的心」,加上她在海外工作30多年了,也想有機會能將經驗回饋給臺灣產業。

於是,她在審慎評估後,認為自己可為浩鼎帶來的貢獻可能比BMS更多後,便很快地決定加入浩鼎。

▲台灣浩鼎執行長王慧君(攝影/彭梓涵)

順從熱情從生物走進病毒世界
而說起王慧君對生命科學的熱情,可說是從小學開始,且自今仍始終如一。

王慧君和輝達(Nvidia)、超微(AMD)半導體大廠的CEO——黃仁勳、蘇姿丰一樣都來自古都臺南。

不過她的爸爸是臺大土木系教授,早年負責臺灣多個水庫的水利工程,她在國小三年級時,因為爸爸負笈美國進修博士學位,全家也一起到美國生活了3年,那時,她不只把英文的基礎建立起來,還受到當地科學老師的啟蒙,開始喜歡上生物。

雖然這段在美國的時間不長,但受到美國啟發式教育,王慧君「對自己喜歡、有興趣的事產生獨特的想法」。儘管中學回臺後,對臺灣填鴨式的教育一度不適應,甚至產生抗拒,但她還是一路保持這樣的理念,不為同儕和環境所影響。

「念北一女時,我為了抽離日常生活的煩惱,最喜歡看小說,甚至有時會在周六翹課,跑去做自己最喜歡的事情——看電影,那時,我最喜歡的電影就是《亂世佳人》(Gone with the Wind)……。」記憶不曾褪色的高中小叛逆生活,讓王慧君開懷的笑了!

但這個「做自己」的紓壓方式,到目前為止,依然還是王慧君會做的事情。

不過,身在書香世家,父母親對她仍有一片期待,那時,王慧君的母親常常耳提面命要她大學要考醫學系,「但念醫這麼苦,我沒興趣,喜歡生物學的執念,也從去了美國後就一直延續」,王慧君堅持自己的興趣,選擇進了輔仁大學生命科學系。

王慧君說,「對一件事情能堅持,熱情很重要,大學時期我沒住校,光從公館的家要到新莊,就要換三部公車,但那時做實驗、解剖好玩又有趣,和同學通宵達旦培養出革命情感,我一點都不覺得累。」

當時,王慧君還受到輔仁大學遺傳學、病毒學專家劉寶瑋教授啟迪,在對抗B型肝炎與B肝疫苗開發、愛滋病毒(HIV)被發現的年代,讓她也從浩瀚的生物學中喜歡上病毒的研究。

1983年,王慧君在輔仁大學畢業之際,早已計畫出國深造,並申請了多所專注在病毒領域的學校,再次踏上美國的生活。

受冷泉港實驗室、諾貝爾獎得主養分薰陶
花了7年時間,王慧君在1990年完成美國聖母大學分子生物學暨病毒學研究所,一路攻讀碩、博士學位。

畢業後,她前往科學研究享譽全球的冷泉港實驗室,利用腺病毒(Adenovirus)專攻細胞週期與癌症關聯的博士後研究。

王慧君說,會選擇到冷泉港實驗室,是因為那兒聚集了許多諾貝爾獎得主,包括:DNA結構發現者分子生物學家James Watson、 和發現轉位基因(Transposon)的女性細胞遺傳學家Barbara McClintock、以及在細胞老化研究中找到染色體如何複製和受到保護的Carol Greider等,是個可以學習很多知識的地方。

在冷泉港實驗室的研究訓練過程中,她也體會到實驗室的科學家們,對科學研究態度的嚴謹與執著,尤其在多元化的學術氛圍裡,每每進行學術報告時,都讓她必須做足準備,以面對各方尖銳問題。

雖然挑戰很多,但王慧君很享受在冷泉港實驗室的日子,像是早上時刻,因為冷泉港實驗室有提供免費的餐點,她就常常會在早餐時和James Watson邊享受貝果、邊討論研究,或是日落時分,實驗做累了,她就會到附近的海港散步、冥想。

在冷泉港實驗室3年學術歷練,也奠定王慧君日後事業發展的基礎。不過,1993年王慧君結束博士後研究,她來到了面臨教職與藥廠工作機會的選擇分叉路上……。

王慧君分享,「我後來只有問自己,在短暫的人生中,教職與藥廠,哪個才是讓我能發揮最大影響的工作?」

最後,她踏進了外商藥廠BMS,去實踐「將好藥帶給病人的目標」。

不怕脫離舒適圈 30年藥廠資歷累積10工作技能
進入BMS,王慧君先從藥廠的基層——研究員做起,「一做就是29年又6個月,中間也歷經10個職位的升遷」。

王慧君細數這些日子有苦有樂,她不諱言分享,在做研究員時,也曾受過職場霸凌,「我那時正好請產假,公司原本規定員工享有六週帶薪產假,我的亞洲直屬主管卻為了求表現,硬是要我壓縮成4週,好回崗位工作。」

這件事對王慧君衝擊非常大,但這也造就她後來在帶人時,總是以員工身心健康為第一個理念。

雖然不滿,不過她也沒有馬上被打倒,只是在懷第二胎時,那時王慧君正在研發愛滋病藥物,每天都需要穿著防護衣,挺著大肚子在實驗室隔離操作臺工作,因此,換工作的念頭常常浮現……。

「或許就是天生有福氣,我的部門主管,發現我的英文學的很好,簡報也做的很棒,就問我要不要去當他的特助(Chief of Staff)。」

於是,另謀高就的念頭也隨著職務內容改變而打消了,她的工作方向也從實驗設計、操作,開始往決策能力上培養,沒幾年,王慧君就被提拔到臨床試驗部門,成為醫療學術資深作者。

「我在做Medical Writing時,學到很多臨床相關經驗,像是臨床怎麼做、數據怎麼看、怎麼分析等,此外,我幾乎所有的文件都寫過,也包括寫給FDA顧問委員會用的文件。」

王慧君藉由自己的表現與優勢不斷升遷,只是,先前都是主管認為她做得好,問她要不要轉換跑道,但後來,她也開始試著爭取自己想學、想做的職務,像是全球標籤部的工作。

她表示,製藥的標籤化是公司對法規的遵循、品牌確保、業務增長的重要機制,尤其每種藥物,每新增一種新用途、使用方法時,都必須在標籤上加註說明,這也表示標籤需要時常更新與重新設計,在這個工作職務中,王慧君培養了與FDA溝通的能力。

醫改年代助中國BMS免疫療法7個月落地!
2010年左右,BMS開始在全球迅速擴張, 但BMS隨之而來的挑戰,便是國際人才布局出現短缺。

看到這樣的機會,王慧君主動申請了全球法規與安全科學部門的工作。雖然是華人又是女性,但王慧君憑藉過去在BMS累積的績效與實力,讓她一路平步青雲地躋身集團國際法規部門領導人兼集團董事,和38個不同國家的法規機構互動打交道,例如:中國、巴西、韓國、日本、沙烏地阿拉伯等。這些工作不只讓王慧君再次累積龐大的法規經驗,也打開她通往國際的視野。

2015年左右,隨著中國藥品的剛性需求提升,中國也為了鞏固完善全民醫保體系,大刀闊斧、先破再立地進行一波醫藥衛生體制改革(簡稱中國醫改),那時中國BMS正缺一位中國及香港法規負責人,王慧君便成了集團外派首選。

那次中國醫改,可說是中國醫藥法規改最多、也是設立新法規最多的一次,躬逢盛世的王慧君,在幕後幫中國BMS推動了各種大小事情。

最為人稱道的,便是王慧君僅以7個月時間,為中國BMS取得旗下明星免疫療法Opdivo在中國的第一個肺癌適應症的藥證。

王慧君說,「這個里程碑的箇中困難,是過去在中國,一個新藥至少要兩、三年才能夠取得批准,更別說是市場首見的藥物」。

「想想,任何能幫助適應症病患的藥物,只要能提早一天上市,特別是中國市場這麼大,會有多少患者能因此得到適當的治療呢!」

王慧君透過法規策略的規劃,以臨床實驗數據及統計分析,積極和中國審批單位往返地溝通,不只如此,她甚至親力親為,花上自己假日休息時間,修改每一份法規文件,不藏私地手把手教導中國BMS團隊,如何撰寫藥品臨床試驗設計與報告。

「這行業走的太快,每天、每月、每年都在翻新,若藏私就沒有機會跟新一代年輕人討論,也無法有更多的啟發,這樣,我也會失去更多學習的機會。」王慧君說。

重聘生物統計主管、了解員工期待 
過去30年,工作經歷不斷在職務轉變中成長茁壯,現在的王慧君,在工作、職場、環境、人與人之間的串聯上,都能一舉掌握、指揮自如。

如今,決定回臺,她除了加緊腳步與臺灣生技產業不同單位串聯熟悉,「在浩鼎的首要工作,是認識所有員工,並透過一對一的對談,了解大家的期望。」

「能走到現在,熱情對我來說非常重要,所以,我也特別留意員工們的期待,適度幫他們配對想做的事情,以啟發大家對公司向心力」她說。

同時,王慧君也將浩鼎的產品線進行聚焦,並設立了一年取得2~3個國家申請IND的目標。此外,以她所累積、推動藥物成功上市的經驗,為了提升臨床試驗的風險管控,她還聘僱公司內部專任的生物統計高階主管、招募懂AI與生物資訊的人才,讓浩鼎站在國際製藥的格局上,不只要掌握風險,同時持續創新。

而一路發展走來的浩鼎,也隨著王慧君的上任,進入了不同的里程階段,各界也都拭目以待浩鼎的新氣象與新願景!

▲王慧君表示,上任後首要任務是認識所有員工,並透過一對一的對談,了解大家的期望,適度幫他們配對想做的事情,以啟發大家對公司向心力。(攝影/彭梓涵)

(本文獲環球生技月刊同意授權轉載,原文刊載於2023年9月出版的環球生技月刊109期)